技术变革带动媒介形态的更新,承载图像的媒介形态由纸张模型等实物转变为显示屏等电子设备,媒介形态的变化也催生了信息“再媒介化”运动。截屏技术作为后继者,是对照相机、摄像机等媒介的补偿,截屏成功补救了它们缺失的功能,实现了对屏幕内部信息的捕捉。同时,从静态截屏到动态录屏,截屏技术的内部进化,不仅在性能方面实现了从照相机到摄像机功能上的革新,更是媒介间动态协作的发展。这使得截屏影像信息不再作为媒介内容的附属信息,进化成一种媒介手段和传播方式,赋予了截屏技术再媒介化的物质性。
从按键到指令:具身化
凯文·凯利判断性地将大众称之为“屏幕之民”。在活跃的线上社交的传播情境中,截屏技术被广泛运用。由于特殊的情境机缘与用户的旺盛需求,截屏技术成为聚合人与人、人与物等多维关联的重要因素。因此,设计者不断探索与更新截屏技术的操作方式,实现操作简单化,更便于用户使用,以此保持用户的截屏使用兴趣,扩大用户市场。相较于以往利用手指进行操作,用户还可以凭借身体其他部位进行操作。甚至到如今,用户解放双手也可以截屏,通过对手机自带语音助手下达语音指令,语音助手听从指令便会完成“隔空截屏”的操作。通过对操作方式的简化,实现了对用户瞬间获得、快捷执行的媒介实践意向的确切回应。
在技术社会化的演变进程中,用户和情境反作用于技术本身,提出相应的需求,使其超越最初的功能逐渐完善。截屏技术正是在实践中实现了从按键到指令的飞跃,重视使用者的身体性感知参与,充分运用人的生理感官机制,重构了一种技术与身体共存互联的状态,最终实现了人机交互的具身化。
截屏社交:实践性的图景
用户通过手指敲击手机屏幕上快速跳跃的界面和应用实现自己衣食住行的目的,但往往一个简单的需求要通过多任务、多界面、多列表的路径才能达成。因此用户可以通过截屏省略查找的步骤,将不同操作路径集合成一张图像。自此截屏操作广泛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也为用户设置了便于传播和分享的按键来促进信息的流通,截屏技术因其强大的功能满足了大众的日常需求,嵌入到用户的社交生活中,创造性地构建出绚丽的实践图景,其可供性空间也随之拓展。
本文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共调研了202个对象。调研对象基本满足了本次调查对人员类型的要求,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希望借此问卷调查了解大众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开展截屏社交。
圈际破壁交流
在截屏社交的冲击下,近年来“破圈”构成一种常见的传播生态。大众可以通过在社交平台发布截屏信息传播所属圈层的文化,实现圈层破壁交流。截屏信息仿若拥有超声波般的力量,轻而易举地将信息内容穿破厚重的容器外壁,打破圈层隔绝,形成涟漪效应,实现圈际的沟通传播。近年来,慕课等软件的开发也为圈际交流提供可能,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录屏后发布到慕课软件上。根据调查问卷,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同意“慕课软件使处于该班级圈层外的大众可以接触到本不能学习到的知识”的观点。
截屏社交 图片由AI生成
公共舆论激发
随着电子媒介使用趋向平民化,用户将与好友的私聊内容或者群聊内容通过截屏的方式传播到社交平台等第三方渠道的行为已经非常普遍,与此同时聊天记录将面临二次传播的可能,每个用户都可能作为传播节点对聊天记录进行转发分享。当聊天记录的内容包含敏感信息或者具有极强吸引力时,可能会出现病毒式转发的情况。传播节点达到一定数量时,将会在微博等公共社交平台得到推广,出现在热搜榜单,引发媒体的跟踪报道,从而激发公众舆论。这也使得某些用户故意在社交平台发布私密聊天记录以谋求舆论关注的现象愈演愈烈。
文化审美塑造
截屏“可编辑”的可供性使得大众不再满足于随手一截的操作,转而追求截屏内容的美观性、精致性。当截屏图像的美观性未达到用户的要求时,用户会进行多次截屏的操作以获取令其满意的截屏内容。同时有的用户在进行截屏社交前,会利用修图或剪辑软件对截屏信息进行编辑,经过反复检查和审阅后才会上传至社交平台。截屏技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后,也成为大众进行印象管理的手段,大众将其视作自我文化审美的体现。因此会精心挑选滤镜、插入文字补充说明或者进行涂鸦来完成对于截屏内容的二次编辑。
调查问卷显示,大众都同意“自己熟悉对截屏二次编辑的操作”观点,倾向于同意“对截屏的二次编辑风格代表自己的审美”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截屏信息作为“元素材”,大众通过对其加工制作形塑自己的审美。
社交关系构建
由于互联网时代线上社交网络是大型、松散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背景的用户可以凭借截屏信息获得崭新的信息,开阔自我的眼界,因此截屏信息成为一种社交资本。当它在私密的社交圈中流传时,它作为紧密型社会资本,为彼此提供实质性社会资源或者是感性的支持。此时截屏信息成为信任的象征,用户需要考虑分享对象与自己的亲疏关系,才会愿意向对方分享截图。根据调查问卷,大多数人都认同分享截屏这种行为代表着信任感,人们希望通过截屏信息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构建良好社交关系。
截屏异化:“米兰达警告”的风险
大众在运用过程中,随意利用截屏的强大功能以满足自我利益而造成一定的风险,截屏技术逐渐演变为一种微观权力,形塑人们的行为。这使得截屏社交变得不可控,这场截屏实践的媒介逻辑发生嬗变与异化,催生出互联网时代的“米兰达警告”:我们可以在网络中缄口不言,但他人也可以截取任何我们所表达的内容。因此文章通过深度访谈(见下表),以此了解用户的具体行为与心理过程,探讨用户在进行截屏社交时产生的伦理困惑与使用隐患。
深度访谈编码表
序号
性别
代码
年龄
学历/职业
截屏使用情况
截屏使用频率
1
男
W1
17
高中
操作熟练
经常使用
2
男
W2
22
本科
操作熟练
经常使用
3
男
W3
25
研究生
操作熟练
经常使用
4
男
W4
34
教师
操作熟练
经常使用
5
男
W5
48
职工
操作较为熟练
偶尔使用
6
女
M1
14
初中
操作熟练
经常使用
7
女
M2
20
本科
操作熟练
经常使用
8
女
M3
30
博士
操作熟练
经常使用
9
女
M4
35
职工
操作不熟练
偶尔使用
10
女
M5
58
退休
不会操作
从不使用
无感伤害与恐慌
由于截屏技术具有“拟真”的物质化隐喻,因此大众对于截屏内容十分容易丧失抵抗力,总是倾向于接受“有图有真相”的心理暗示,对截屏内容深信不疑,这在无形中赋予截屏技术一种权威性,使其异化为一种微观权力力量,对大众形成规训限制。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截屏技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时刻都可能遭受侵害,形成无感伤害的苦痛。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迅速,用户的个人信息可以轻易从私人领域流向公共领域,用户的网络行为与内容都可能被他人截屏后进行二次传播。但由于截屏是单方面、自主性和隐蔽化的行为,用户无法立即得知自己是否被截图,何时被截图,带给用户的伤害具有滞后性与持续性,并且很难被溯源,最终可能使得社会信任感下降引发公众恐慌。受访者W1提到:“我曾经的朋友将我们的聊天记录截屏给其他人,导致我的秘密被泄露,这让我感到很难堪,后来我跟她不再有联系,也害怕在网络中跟他人轻易谈心。”
“截屏社交让我的隐私泄漏,让我非常难堪”图片由AI生成
由此,保守个人信息以及不随意截屏已经成为大众人际交往中一种难以遵守的契约。这使得大众的人际关系难以维持,陷入无感伤害的恐慌之中,甚至出于“避害”心理对社会公共事务闭口不谈,改变了具有社会“解压阀”功能的公共舆论环境,形成巨大社会风险。
权力让渡与侵害
在截屏技术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截屏社交行为已趋于普遍化。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与媒介教育,用户随意的截屏分享习惯为截屏权力的异化埋下祸根,使得大众的隐私权、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权益备受侵害。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隐私悖论十分普遍。大众重视隐私问题,担忧自己的隐私权会被他人侵害,但却无法克制自我进行截屏的冲动。隐私在互联网上被曝光后,还存在被永久记录与保存的风险,即使用户本人删除,但仍然可能因被他人截屏而保留为无法消散的数字痕迹,这使得用户的被遗忘权无法得到保障。受访者W3认为,“都美竹在微博中宣战吴亦凡,通过公开聊天记录揭发其违法行为,真是大快人心,做了件好事”,这其中隐含了大众认为公众人物应该让渡隐私的想法。根据调查结果,拥有此种想法的人不止受访者W3。然而当大众认同在社交平台而非利用合法程序曝光私人隐私作为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观点时,我们很难不去担忧此观点是否会被适用于每一位普通民众。尽管用户在社交平台通过诉诸舆论利用媒介审判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利益,但长此以往,信息传播将不可控制,会造成社会性的隐私纰漏与安全感危机。
技术崇拜与反噬
截屏技术渗透在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在此过程中技术崇拜显现端倪,大众对于截屏技术产生敬佩心理,一味地追求截屏技术的进化,陷入对截屏技术狂热使用的热潮,却忽视了技术反噬后所带来的伦理挑战。
截屏作为一种技术,其本质是客观真实的,但是由于大众在媒介实践中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意愿附加于截屏技术中,使得截屏技术的真实性被消解。美图秀秀等图像编辑软件为截屏技术提供了可编辑的可供性。用户利用图像编辑软件可以对截图内容进行截取、美化、涂鸦、马赛克和插入文字等操作,剪映等视频处理软件也具有对录屏界面的裁剪、插入文字等功能。受访者M2提到,“我在截图时会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发言有无问题与歧义,如果某句话不合适,我会编辑图片把这句话裁剪掉,然后再发给其他人”。这是大众为了进行印象管理倾向于将不利于自身良好形象呈现的内容删除与修饰,截屏内容不再完整,甚至会造成社交语境坍塌与传达意义扭曲,从而使得截屏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量。
结语
当截屏信息成为以数字形式存档的可供后世研究的历史资料时,甚至会构成记载人类文明演化历程中潜在公共的数字遗产与文明积淀,其具有的不可估量的社交时代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敦促我们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此。当人类在利用媒介技术的过程中以批判视角审视其潜在的发展前景与危机挑战时,才会更加亲近现代文明信息社会,把人文关怀注入技术创造的物质奇迹中。因此,这也提示我们:对于截屏社交的研究,不仅关乎人与技术的价值平衡,更关乎历史和未来。
(作者崔译幻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热文回顾
传媒评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