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洞府中,蕴藏着怎样的文化渊源?

从洞府中看出“神魔一体”

其实在《西游记》的描写中,作者认为妖魔和神仙是一体的。妖魔上天可以为仙成神,神仙下界也能称妖做魔。神仙和妖怪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实际性差别。

小说中出现的四十八个妖魔鬼怪中,有十七个就有着仙佛的后台。他们要么本来是天宫、佛境的守护者,因私欲而下界成魔。比如说是黄眉大王,他是弥勒佛的童子;再比如说是金角银角,他们是老君的童子;还有九头狮子,他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通天河的灵感大王是观世音的家里的金鱼等等。

神魔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尤其是从他们居住的地方来看,就是我们本文所说的“洞府”,妖魔和神仙的居住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差距。即便是吴承恩尽力描绘出妖魔所在的洞府是一个阴森诡异之所在,然而在一些描绘中却显露出妖魔之所和神仙洞府并没有什么差距。

妖魔和神仙的目的是一样的,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脱离凡胎、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妖魔和神仙的洞府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受到了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个妖魔的洞府也能够看出他自己的道行。比如说是在一个清幽的环境中,就算是没有成仙成神,也能够得到神仙的青睐;如果你的洞府是一个阴森诡异之所在,就算遇到了真神,人家也只会将其打杀。

比如说是黑风洞的熊罴,菩萨见到他的洞府后说了一句“这业畜占了这座山洞,却是也有些道分”。或许正是因此菩萨才将黑熊精纳入麾下。一个小妖,就因为洞府有灵气,就被点拨成仙,洞府在妖魔成仙之路上,或许能够看出一个求仙问道者的道心。

那么这种神仙洞府的说法,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洞府文化溯源

洞穴崇拜

《周易》中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一宫室。

在最开始,洞府的是上古先民为了躲避天灾和猛兽的栖身之所在。洞穴内部暗淡的光线和独立的空间,可以为远古先民提供一个更好的居所,保障了自身的安全。洞穴成为人类生存结构的最佳途径,也是保障人类存或的一个必要条件。

正是因此,我们现在的土葬之法,就是源自对先民这种生活的追忆。洞穴被赋予了神灵的作用,古人在人死之后会埋葬在洞穴中,还会在尸体旁边撒上一些赤铁矿,用这种方式来祈求亡者获得新生。

也是由于这种灵魂不灭的传统和洞穴生活的本能,让我们逐渐产生了洞穴崇拜。这种洞穴崇拜表现在很多方面,人们在小说中描绘的洞府文化只是洞穴崇拜中其中之一。

道家的洞天福地

洞府文化的另一个成因便是道家洞天福地的影响。“洞天福地”在道家中指的是神仙、道士的居所,道家将之分为是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洞穴通仙”之意虽然只是道教信徒的一个幻想,但是洞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对于早期的道教徒来说,洞穴还有着许多实用价值,比如说是为道家炼丹提供原材料、在深山老林中有很多的珍惜药材等等。现代科学也证明,洞穴居住有治疗一些疾病的功能,比如说是洞穴中恒湿、恒温、洞中岩石有许多人体所需的有益元素,用来烹茶饮用对身体很好等等。

还有一种是取寓意,洞者,通也。“洞天”的意思,也是通天的意思。在古代人的想法中,洞穴是凡人修炼之所在,进入洞穴修炼则是人们羽化登仙的第一步。道家的这种思想,通过不断的演变,在人们的观念中变得根深蒂固,由此也就影响到了文学作品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网游活动资讯_新服开区公告_礼包兑换中心 - rizhaoppp All Rights Reserved.